又是繼續我家的知性人文風 來到的是位在台北八里的 十三行博物館

在入口的地方有十三行的標示 人面陶器




十三行博物館的內部構造,全部傾斜十七度,

象徵遺址曾經遭受破壞。

走入十三行博物館,仿如走進幽暗神秘的古墓穴。

沿著緩緩下降的坡道左轉,才驚喜地看見博物館入口,進了博物館,

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油然而生。沒有富麗宏偉的正門,沒有誇張浮華的設計,

建築師用他的巧思,引領我們重回考古現場。



特展-岩雕  裡頭有各類台灣珍藏 的 雕印


 

戲劇性的發現

十三行遺址的重現,彷彿一開始就是充滿戲劇性與驚奇。

民國44年,空軍飛行官潘克永在一次飛行任務當中,經過觀音山的上空,

赫然發現羅盤有受磁力干擾的異常現象,機敏的他猜測,

地下可能埋有大量鐵礦,才使得羅盤受到干擾。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到現場察看,發現當地有疑似鐵礦的黑褐色「鐵石」。

依各年代展示出岩層



挖土機下的搶救

民國78年,就在考古學家石璋如、劉斌雄、臧振華、劉益昌

等多位考古學家在八里進行考古發掘的同時,

卻傳來當時台灣省住都局計畫在十三行遺址上興建八里污水處理廠的消息,

污水處理廠的廠址幾乎與遺址重合。

為了拯救台灣珍貴的史前遺址,考古學家四處奔走,呼籲各界重視,

當時獲得社會大眾熱烈迴響,爆發台灣史上第一次文化保存與工程建設之間的衝突。



墓葬的方式,十三行人為屈葬(大量出土的人骨姿勢為屈肢或半屈肢),

都是背向觀音山,面向台灣海峽而葬。

 


 

真品- 人面陶罐

模擬當初在挖掘考古的實景

八里污水處理廠的六座蛋型消化槽矗立在旁邊,醒目且有礙觀瞻。民國八十三年蛋形槽完工至今,因為沒有完成驗收,至今未使用過一天,已經閒置九年。

被部分觀光客戲稱這些「蛋」是全中華民國最貴的,一粒要造價新台幣八億。

後方的山 有個比十三行文化更久的大坌山文化 又叫圓山遺址 距近共2500 年前

圓山遺址具有兩個文化層:上層的圓山文化層(有石器、骨器及角器等出土,定名為圓山文化。及下層的繩紋陶文化層,定名為繩紋文化,又名大坌山文化,為台灣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還有設立兒童學習區 讓小朋友來到博物館 也有自己的一番體驗

佑在學習如何考古挖掘陶罐  一旁有解說還有相關工具

最特別的是把鎮館之寶拿來重組 裡面有貼磁鐵 方便小朋友組合

佑佑在觀景台

觀景台「鯨背沙丘」的靈感是來源於十三行人生活隨時可見的海中凸起的鯨背

 

終於看到妹妹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iest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